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详情页

张建军:与大山较劲 穿山越岭筑通途

发布时间:2025年11月17日

打印
  十月兰州已有寒意,当秋日冷风灌进隧道,吹了没多远就被地热和大型机械产生的热量所抵消。循着轰鸣声前行,前方掌子面灯火通明,建设者们正在从山的北边向山的南边掘进。
  在他们中间有这样一道身影,他主动与闷热同行,与汗水为伴,一边在隧道中不厌其烦地为技术人员讲解着注意事项,一边反复与班组师傅研讨施工要点。他就是兰合铁路项目二工区副总工张建军,他和同事每天坚守掌子面现场,用坚守和智慧与大山“较劲”,向山的那边掘进。
勇担使命,披荆斩棘启征途
  张建军,男,35岁,曾参与建设了多项“高、特、难、新”工程,蒙华铁路、敦白高速铁路、兰合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背后都有他的身影。2021年初冬,他作为首批人员进驻兰合铁路项目,彼时寒冬腊月的甘南山里哈气成霜,低温成了最大的“拦路虎”,刚伸出来记录数据的手,几分钟就冻得发麻;干燥气候让他的嘴唇反复干裂,喝水都得小口抿,怕扯破结痂的伤口,更棘手的是无路、无水、无电、无信号的“四无”环境。
  “项目不等人,驻地和拌合站必须尽快建起来。”张建军与团队达成共识。没路,就调来挖机,用破碎锤一点点在山岩上开凿;没水,就开着车往返几公里外的山涧拉水;没电,发电机24小时轰鸣,成了山里最早的“施工序曲”;最让人揪心的是没信号,每天早上一上工,就成了“失联人口”,想给家里报个平安,只能等到傍晚收工后,跑到几公里外的村子里找信号。回忆起那段日子,张建军笑着摇头,眼里却满是坚定,“当时就一个念头,早点把驻地建好就能早点开工,不能耽误工期。”
  在张建军及同事的努力下,仅用2个月便完成了二工区项目驻地的建设,为工程进度抢了大量时间。紧接着,就是迈向下一个拦路虎——西固隧道。
战岩穿路,攻掘坎坷成隧道
  当隧道正式进入施工阶段,张建军与大山的“较劲”才真正开始。西固隧道作为一级高风险隧道,围岩破碎像是“豆腐块”,推进到关键段时,不仅出现软弱围岩,还伴随着分化囊、分化槽。“这些地质问题特别棘手,刚挖开一点掌子面就开始溜塌、掉块,看着刚成型的掌子面出问题,心里比针扎还难受。”张建军说。那段时间,他几乎把“家”安在了隧道里,只要现场有情况,他第一时间冲到掌子面,和技术人员、施工班组凑一起分析原因。
  深夜的办公室亮着灯,张建军攥着图纸与攻关团队反复讨论:“是支护强度不够?还是开挖进尺太大?”。增加双锁脚锚杆、换用更大规格的型钢拱架、缩短钢架间距、调整开挖工法……每一次方案调整,都要经过反复测算。就这样熬了一年多,终于摸清了地质规律,通过每一循环打设超前探孔探明前方围岩情况,再针对性采取加强措施,牢牢稳住了掌子面。
  在全体人员通力协作下,隧道得以按既有计划安全顺利向前掘进。2025年7月8日西固隧道1号斜井至2号斜井实现贯通,张建军和同事们靠在椅子上,终于松了口气,眼里满是疲惫,心里的石头却终于落了地。
舍家筑路,初心如磐助通途
  顶着风险在大山深处打洞,也是为了打通发展之路上的“大山”,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,物产丰富、景色优美,但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交通不便,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。
  “在隧道里干活不见天日,但是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,这么干是为了让群众出行更方便。”张建军说“一想到是为国家做贡献,也值了。”
  但这份坚守背后,却藏着张建军对家人的愧疚。2023年夏天,女儿降生啼哭的消息传来时,他正蹲在隧道掌子面旁,盯着刚注浆完成的围岩记录数据。“当时正是隧道施工最紧张的阶段,掌子面的地质刚摸透,离开半天都怕出岔子。”张建军攥着手机,听着妻子略带沙哑的声音,把“回去”的话咽回了回去。屏幕里女儿皱着小脸熟睡,妻子眼底的疲惫藏不住,却还笑着说“你安心,家里有我”,这个在工地上扛过寒风、熬过难题的汉子,眼圈瞬间红了。
  “看着她一天天长大,有时候也会觉得亏欠,但一想到这条高铁通了之后,能让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更快团聚,又觉得这份付出是值得的。”这份“舍小家”的选择里,藏着他对铁路建设的执着,更藏着对“大家团圆”的期盼。
  “我只是个一线职工,做的也是份内事。”张建军总这样说。项目上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建设者:有人错过孩子的家长会,有人把青春奉献在西固隧道。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愿:盼隧道早贯通,盼高铁早通车,让这条穿山越岭的铁路,成为乡亲们出行的“便利路”,成为家乡发展的“希望路”。
  张建军的故事,也是千万中铁建设者的缩影。他们用智慧较劲大山,用坚守点亮通途,在平凡的岗位上,书写着属于建设者的不凡篇章。

1

  
  
  (luck官网下载安卓党委宣传部编发)

Baidu
map